行測常識判斷考點范圍很廣,一般包括政治、法律、經濟、人文、地理、科技、生活等方面,需要小伙伴們長時間不間斷的積累。今天河北公務員考試網(qlkzxdg.cn)給大家?guī)淼某WR相關考點是“中共黨史里的重大事件”。
中共一大
1921年7月23日晚,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號(今興業(yè)路76號)正式開幕,在1921年7月31日,會議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游船上召開,出席大會的代表共13人,代表全國50多名黨員。
會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綱領》、《關于當前實際工作的決議》,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選舉產生了黨的第一個中央機關。一大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煥然一新。
中共二大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南成都路輔德里625號召開,出席會議的代表共12名(有一名代表姓名不詳),代表全國195名黨員。
大會分析了中國的政治經濟狀況,提高了對中國的社會性質和革命性質的認識,明確了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方向。宣言明確指出,只有無產階級的革命勢力和民主主義的革命勢力合同動作,才能使真正的民主主義革命取得成功。
本次大會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指明了中國人民革命斗爭的方向,表明了共產黨已經接受了列寧關于殖民地革命的理論,并將這一理論與中國的革命實際初步結合起來,為黨確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思想奠定了基礎。
中共三大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來自全國各地及莫斯科的代表近40人出席大會,他們代表了全國420名黨員。
大會的主要議程有三項:一、討論黨綱草案;二、討論同國民黨建立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問題;三、選舉黨的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會議的中心議題是討論與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問題。陳獨秀在報告中,著重說明了中國共產黨決定和國民黨建立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依據和過程。
中共三大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策略原理和中國的實際情況,正式確定了建立國共合作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策略方針,決定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共同進行和發(fā)展國民革命運動,為國共合作的建立和大革命的到來,做了思想上、理論上和策略上的重要準備。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國民革命興起。隨后創(chuàng)辦黃埔軍校,組建革命軍隊。1925年1月,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后,領導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北伐戰(zhàn)爭的主要對象是北洋軍閥三派力量:一是直系軍閥吳佩孚,二是奉系軍閥張作霖,三是直系軍閥孫傳芳。而共產黨的主要陣地是位于南方,占領上海、收回漢口和九江的租界、以及開展以湖南為中心的全國農民運動。1927年,蔣介石和汪精衛(wèi)先后“清共”,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又稱土地革命戰(zhàn)爭,發(fā)生在1927年8月—1937年期間。大革命失敗后,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逐步地把黨的工作重點由城市轉入農村,在農村建立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武裝和工農政權,開創(chuàng)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新道路。
在此期間發(fā)生的主要事件有:
1、八一南昌起義
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部分國民革命軍在江西省南昌市舉行的武裝起義。這是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帶有全局意義的一次武裝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的第一槍,宣告了中國共產黨把中國革命進行到底的堅定立場,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地創(chuàng)造革命軍隊和領導革命戰(zhàn)爭的開始,是創(chuàng)建人民軍隊的開始。
2、八七會議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于漢口召開緊急會議。會議批判和糾正了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撤銷了他在黨內的職務,選出了新的臨時中央政治局,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的總方針。本次會議中毛澤東提出了“槍桿子里出政權”的著名思想,給正處于思想混亂和組織渙散的中國共產黨指明了新的出路,為挽救黨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
3、紅軍長征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zhàn)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紅一方面軍于1935年10月到達陜北,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qū),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紅軍長征的勝利,是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的關鍵,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是一支不可戰(zhàn)勝的力量。
4、遵義會議
1935年1月,在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和長征初期嚴重受挫的情況下,為了糾正博古、王明、李德等人“左”傾領導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遵義召開了一次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擴大會議。
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方面問題的會議。這次會議,在極端危急的歷史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在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歷史上,是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5、瓦窯堡會議
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六屆中央政治局在陜北安定縣(今子長縣)瓦窯堡舉行擴大會議。會議分析了華北事變后國內階級關系的新變化,討論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國防政府和抗日聯軍等問題,批判了黨內長期存在著的“左”傾冒險主義和關門主義錯誤,制定了正確的策略。
第二次國共合作
1937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將《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送交國民黨。同年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fā)表《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23日,蔣介石發(fā)表談話,指出團結御侮的必要,事實上承認了中國共產黨在全國的合法地位。國共合作宣言和蔣介石談話的發(fā)表,標志著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的正式形成。國民黨曾先后掀起三次反共高潮,但由于中國共產黨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對國民黨頑固派采取既聯合又斗爭的策略,兩黨關系始終沒有破裂,統(tǒng)一戰(zhàn)線得到維持,保證了抗日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1946年6月,國民黨發(fā)動全面內戰(zhàn),第二次國共合作結束。
中共七大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楊家?guī)X中央大禮堂舉行,出席大會的共755人,其中正式代表547人,候補代表208人,代表著全黨121萬名黨員。它總結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20多年曲折發(fā)展的歷史經驗,制定了正確的路線、綱領和策略,克服了黨內的錯誤思想,使全黨特別是黨的高級干部對于中國民主革命的發(fā)展規(guī)律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從而使全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達到了空前的團結與統(tǒng)一,為迎接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的基礎。
三大戰(zhàn)役
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進行的戰(zhàn)略決戰(zhàn),包括遼沈戰(zhàn)役、淮海戰(zhàn)役、平津戰(zhàn)役三場戰(zhàn)略性戰(zhàn)役。
1、遼沈戰(zhàn)役
戰(zhàn)略決戰(zhàn)的序幕是在山東戰(zhàn)場上揭開的,這就是1948年9月16日至24日的濟南戰(zhàn)役。11月9日,錦西、葫蘆島的國民黨軍隊隨杜聿明從海上逃跑,象征著東北全境解放。遼沈戰(zhàn)役的勝利,空前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和毛澤東軍事思想,也為東北我軍入關組織平津戰(zhàn)役提供了良好契機。
2、淮海戰(zhàn)役
1948年11月6日開始,1949年1月10日結束,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劉峙指揮國民黨軍五個兵團、22個軍、56個師及一個綏靖區(qū)共55.5萬人被消滅及改編,解放軍總共傷亡13.4萬人。淮海戰(zhàn)役是三大戰(zhàn)役中的第二個戰(zhàn)役,也是解放軍犧牲最重,殲敵數量最多,政治影響最大、戰(zhàn)爭樣式最復雜的戰(zhàn)役。
3、平津戰(zhàn)役
1948年11月29日開始,1949年1月31日結束,共64天。以北平、天津為中心,以傷亡3.9萬人的代價,消滅及改編國民黨軍3個兵團,13個軍50個師共計52.1萬人,解放了北平、天津在內的華北大片地區(qū)。
對于黨史的學習,一定要有自己的知識框架,能夠清晰的梳理好大事記的時間,這樣考試時才能靈活運用,拿到分數。